近日,深圳推出奖励式垃圾分类措施,再次将垃圾分类这一话题送上了热搜榜。而相较于上海的“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条例”的严苛,深圳推行的措施简直像春风拂面那般“温柔”。
据了解,在新一期政府公报中,深圳市公布了《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办法》,对分类成效显著的单位、住宅区、家庭和个人分别给予激励,并自2019年11月1日起实施,有效期3年。
在这其中,《办法》显示,生活垃圾分类激励工作采取通报表扬为主,资金补助为辅的方式,补助资金由深圳市各区财政和市财政共同保障。深圳市各区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共6250万元,其中深圳市财政相关补助资金的最高限额为3125万元。此外,深圳市财政将采用“以奖代补”的方式,按照各区每年实际拨付的生活垃圾分类激励补助资金的50%,对各区予以经费补贴。
而需要指出的是,《办法》是将激励对象分为单位、住宅区、家庭和个人4类。针对家庭、个人、住宅区,限定名额分别为5000个、1000个、500个,单位则不限定名额。而在推行的过程中,根据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和实际情况,深圳市各区将适当扩大激励补助范围。
每年最高补助为共6250万元资金,在推行的过程中可适当扩大激励补助范围,深圳要么是不出手,一出手就干票大的。而不难看出的是,随着深圳垃圾分类的推行,由垃圾分类衍生而来市场空间又更大了一些。
政策催化而来的千亿市场
自今年6月份以来,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就密集出台。例如,6月5日,国常会通过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修订案,垃圾分类将首次入法。6月6日,住建部发布《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了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目标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海的“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”出台更是为垃圾分类这一新兴事物添了“一把火”。
具体而言,7月1日起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将正式实施,届时上海市的生活垃圾将分为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湿垃圾和干垃圾。此外,按条例规定,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,单位混装混运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。
如此一来,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,环保这一行业不仅迎来了二级市场的“狂欢”,也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。
从盘面上来看,自6月份以来,垃圾分类板块迎来了两次炒作狂欢:一是在6月1日到7月1日这一时间段,彼时垃圾分类指数涨近12%,其中龙马环卫涨幅近80%,维尔利涨幅逾44%;二是在8月12到9月12日这一时间段,当时垃圾分类指数涨逾15%,其中中国天楹涨幅逾25%。
而从其催生而来的市场规模来看,垃圾分类这一新兴事物也为这一行业创造了不少价值。
一方面,垃圾分类是解决我国“垃圾围城”的上上策之一。
据了解,我国在2001年起计入县城垃圾清运量后达到2亿吨水平,总量和美国持平并在2012年实现超越,成为全球垃圾清运第一大国;且早在2004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。
此外,目前我国垃圾年生产量为4亿吨左右,并以每年8%的速度递增,若按照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%、城镇人均1.2千克/天的垃圾产生量计算,中国的城镇垃圾量将达到34000万吨/年。若按未来城镇化率达到80%,城镇人均1.2千克/天的垃圾产生量计算,未来中国城镇垃圾量将达到45000万吨/年,基于此可知,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可谓是解决困境的上上策之一。
另一方面,其带来的市场空间也不容小觑,主要从三个方面利好环保行业。
1、湿垃圾处理:据《2018年全国大、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》,2017年全国202个大、中城市共产生20194.4万吨生活垃圾,处置率达到99.5%。如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湿垃圾(厨余垃圾)占比为15%-40%计算,则我国大、中城市约有3014.0万吨-8037.4万吨的湿垃圾需要处理,而这也透露出湿垃圾处理市场需求巨大。
2、分类环卫装备及服务:据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关于环卫车辆销量的统计,2018年全国各类环卫车辆的销量为100773台,较2017年同期的86443台增长17%。需要指出的是,2009年全国环卫车辆销量为13902台,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在过去9年间增长了625%,预计未来市场仍将处于上升的通道中。
3、再生资源回收:据安信证券预测,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.55亿吨以上,即使按照其中10%-20%回收利用,回收利用量达2550-5100万吨/年。根据E20研究院预测,垃圾分类回收将成为我国又一个百亿级别的潜在市场,市场空间将在2019-2020年逐步开启,迈入上升期。
而整体来看,根据东方证券以上海模式下全国垃圾分类市场规模测算显示,全国普及垃圾分类将孕育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。其中,垃圾收转车、中转站及相应预处理设备和垃圾分类服务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42亿元。而随着其它城市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行,由其催生而来的市场空间或许更大,更广。